宣城市文化和旅游局-云顶国际官网唯一官方网站
大元,一个气吞万里的世界帝国,与60多个国家有着“海上丝路”的贸易往来。太仓,“前横娄江,东接巨海”,因春秋时期吴王设仓而得名,素有“金太仓”之誉。元至元十九年(1282年),宣慰朱清、张瑄于此开通海上漕运,加之元廷开放外贸政策的推行,使太仓番商云集,外通日本、高丽、琉球等国,号称“六国码头”“天下第一码头”。2016年1月,太仓开挖河道取土时,发现太仓樊村泾遗址。历时两年的科学考古发掘,发掘总面积近15000平方米,发现房址、道路、河道、水井、灶台等各类遗迹474处,发掘出土以元代中晚期龙泉窑青瓷为主的各类遗物150余吨,其中可复原器物标本不低于50000件,主要器形有碗、盘、炉、高足杯、瓶、盏、罐、洗等40余类。初步推断,这是元朝时期一处极具规模的瓷器中转贸易集散地,用以存储、中转准备运销海内外的龙泉窑青瓷。在樊村泾遗址出土的龙泉窑青瓷,其器类、器型与韩国新安沉船打捞出水的元代龙泉窑一致,也证明了其中有相当批量为外销瓷。为史书记载的“清、瑄因通海外番舶,凡高丽、琉球诸夷,往来市易”提供了考古学证据。樊村泾元代遗址的发现,以实物证据生动再现了元代太仓港的繁荣,彰显了古代太仓在国家海漕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揭示其不仅为国家运行中最重要的粮仓,亦是“瓷仓”的历史,填补了本地区古代海上贸易相关遗存的空白,为海上丝绸之路研究提供了新材料。龙泉青瓷出,重现“仓”“港”影。让我们循着“大元瓷仓”“六国码头”的历史印记,一起重温大元海上丝路的辉煌历程吧!
联合主办:宣城市博物馆 太仓博物馆
展览时间:2022年3月16日至5月22日
展览地点:宣城市博物馆一楼临展厅
展 厅 掠 影
展 览 简 介
第一部分:樊村古泾
樊村泾元代遗址位于太仓市城厢镇樊泾村小区西侧、上海西路北侧、致和塘南岸,东距长江约20公里,西距太湖约70公里。2016年1月中旬,太仓市樊泾河北延沟通工程施工,开挖河道取土时发现大量瓷片堆积,经考古人员实地调查、勘探,初步判断此处存在一个以龙泉窑青瓷为主要遗物的大型遗址。随即开始对这处遗址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至2018年7月基本结束发掘工作,历时两年半,发掘面积达15000平方米,基本廓清了东西两个区域内的遗迹性质,东区主要为仓储及其相关遗存,西区主要为前店后坊式商住区域。据文献记载,此处原有古河道樊村泾,且该遗址分布樊村泾两岸,主要文化内涵时代为元代,故命名为樊村泾元代遗址。
樊村泾遗址地理位置图
龙泉窑青釉“至元四年”铭碗底
樊村泾元代遗址出土的残瓷器以元代中晚期龙泉窑青瓷为大宗,其中有两件碗底残片,内心印有“至元四年”字样。元代有前、后两个“至元”年号,专家据瓷片的纹饰和工艺特征判断,此“至元”应为后“至元”,该“至元四年”应为公元1338年。“至元四年”铭碗底是重要的龙泉窑纪年材料,为遗址和遗物的断代提供了可靠依据。
遗址发掘区域的分区及布局
樊村泾元代遗址以近南北走向的古樊村泾为界,分为东、西两区。东发掘区房屋基址规模较大,墙体厚重,且各自有分间迹象,推测为仓储及其相关遗存。西发掘区房屋基址密集,道路、河道纵横分布,同期房屋基址朝向一致,两侧沿道路、河道统一规划布局,中部多有灶房,推测为前店后坊式商住区域。两区文化遗存堆积时代相同,因城市规划和功能不同而分居于古樊村泾两岸。在古樊村泾与致和塘的交叉地带发现有河湾、驳岸、石柱等迹象,推测在当时此处为码头或方便船只停靠之所。
在古樊村泾稍偏南东西两岸发现残存石桥基础,由石条及碎石筑成,桥基宽约2.72米,跨河桥基总长约19米,部分桥基延伸至岸上,初步推测为元代樊村泾桥所属。
第二部分:龙泉遗珍
龙泉窑创烧年代至少可以追溯至北宋时期。南宋时,龙泉窑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尤其是南宋后期广泛采用厚釉工艺,生产出了青翠欲滴的梅子青釉产品,代表了中国古代青瓷生产的最高水平。此后,龙泉窑的生产日益繁荣,元代中后期到明代初期是其生产的顶峰时期,直到明代中期以后才渐形式微,领中国古代青瓷生产之风骚数百年之久。
龙泉窑以烧制青瓷而闻名,在南宋时期成功创烧出粉青、梅子青两种釉色,产品质量达到顶峰;元代,外销需求旺盛,窑址遍布瓯江两岸,产品数量和种类急剧增加,器物器型高大、胎体厚重、装饰丰富。
樊村泾元代遗址出土的龙泉青瓷器,时代集中于元代中晚期,主要器形有碗、盘、炉、瓶、盏、高足杯、碟、洗、壶、罐、灯、注子、塑像等;釉色主要有豆青、粉青、淡黄釉、土黄釉、褐黄釉、黑釉,酱釉等;装饰技法主要有刻花、剔刻花、戳印等。纹饰主要有花卉纹、弦纹、云纹、八卦纹、龙纹、蕉叶纹、双鱼纹、杂宝纹、瓜棱纹等;大量器物内底有戳印的汉字或八思巴文,如:至元四年、福禄、四海进宝、和合利市、天下太平、金玉满堂、福山寿海、长命百岁、长命富贵、福鹿玉山青、大吉、金玉、刘宅、仲夫、清河、富贵、东胡、山仁、必明、吉、仁、清、福、陈、宝、金等等。
瓶
碗
盘
炉
盏
古代的龙泉地区僻处深山,交通不便,与枕江靠海的太仓远隔千里,是龙泉青瓷使两地之间发生了紧密的联系。
从考古发现来看,最早在南宋时期,太仓一地便开始购买、使用龙泉青瓷,例如璜泾宋墓出土的龙泉青瓷盖罐造形玲珑精巧,釉色青翠莹润。元代,随着太仓港的崛起,龙泉与太仓的瓷器贸易达到鼎盛,除樊村泾元代遗址外,太仓城区内外历年来发现了大量元代龙泉青瓷遗物,墓葬、遗址、河道等均有出土。明代,郑和下西洋以太仓为起锚港和物资供应地,龙泉青瓷在太仓的广泛流通应与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不无关联。清代以后,龙泉窑火渐歇,两地之间的瓷器贸易随之终止。
太仓出土龙泉青瓷分布图
古代瓷器的运输可选择陆路及水路两种方式,从运输量及便捷性角度来看,元代龙泉青瓷运往太仓樊村泾,走水路的可能性较大,推测可走内河或近海两种航线:内河线,从龙泉北上入钱塘江水系(经永康溪、兰溪入钱塘江),至杭州转入大运河,北行至苏州段东折入娄江,东行入至和塘抵樊村泾;近海线,沿瓯江东行至温州港,入东海,沿近海北行至太仓刘家港,自港口溯娄江西行经半泾转抵樊村泾。
元代龙泉青瓷运输太仓航线示意图
第三部分:海丝撷英
元代的太仓为中国东南外贸大港,素有“六国码头”之誉。历年来,太仓境内发现了一系列与元代航海相关的文物遗存,而樊村泾元代遗址的发现则首次从遗址及器物层面提供了元代太仓港参与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的实物证据。
元至元十九年(1282年),宣慰朱清、张瑄以太仓为始发港,开通了海运漕粮的新路线,督漕之外,朱、张二人兼营海贸,使太仓“不数年间,凑集成市,番汉间处,闽广混居”,一跃而为中国东南地区新兴的外贸港口,“官第甲于东南,税家漕户,番商贾客,云集阛阓”,“凡高丽、琉球诸夷,往来市易,谓之‘六国码头’”。
文献征略
海道朱氏剪荆榛、立第宅,招徕番商,屯聚粮艘,不数年间,凑集成市,番汉间处,闽广混居。
——元·杨譓纂《至正昆山郡志》
上都国师亦取道兹境,将附巿舶往阇婆国觅藏,时驻锡焉。
——元·赵孟頫撰《昆山州重建海宁禅寺碑》
娄东太仓吴要津,襟带闽粤控蛮荆。贾胡夷蜒贡贽琛,关讥互市十一征。
——元·袁华撰《送市舶官》
市舶物多横道路,江瑶价重压鱼虾。
——元·谢应芳撰《过太仓》
官第甲于东南,税家漕户、番商贾客,辐凑而云集;粮艘商舶、高墙大桅,集如林木;琳宫梵宇、朱门大宅,不可胜记,四方谓之“天下第一码头”。
——明·陈伸撰《太仓事迹考》
通海外番舶,蛮商夷贾,云集鳞萃,当时谓之“六国码头”。
——明·桑悦纂《弘治太仓州志》
百里娄江路,重来不计年。……马(码)头通六国,曾泊岛夷船。
——明·桑琳撰《重过太仓》
太仓州城外,有一处地名六国码头,土人犹能举六国之名,曰:大小琉球、日本、安南、暹罗、高丽也。
——清·郑光祖撰《一斑录》
大元,一个气吞万里的世界帝国
太仓,一座行商千舶的天下良港
穿越六百多年的时空变迁,考古人的手铲让樊村泾重现当年
千仓万箱的龙泉青瓷在此集结
伺风开洋,乘风破浪,行销世界
沧桑轮回中
昔日六国码头的盛景再现
海上丝绸之路的宏图续谱新篇……